“黄绢”、“幼妇”、“外孙”、“齑臼”,曹操是如何解出来的?
在中国历史上,有三个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,大家都熟知的人是屈原,在屈原之前,其实还有一个伍子胥,在屈原之后,也有一个曹娥,题主所说的那个女子墓碑就是曹娥的,下面咱们来看看,他们与端午节都有什么关系。
屈原就不用说了,咱们先说说伍子胥。楚平王的时候,秦国和楚国和亲,秦国公主孟赢,和亲的对象本来是太子建,哪知道却被楚平王看好,楚平王偷梁换柱取了孟赢,并将太子建逼走,伍子胥的老爸伍奢,因为是太子建的老师,也因此被杀。伍子胥逃到吴国,帮助公子光当上吴王,就是吴王阖闾,吴王阖闾作为回报,让他带兵攻打楚国,楚国被打下来后,楚平王已死,伍子胥就将他掘墓鞭尸,才出了心中这口恶气。
阖闾死后,夫差继吴王位,夫差自以为是,不再重用伍子胥,并不顾他的劝阻,放了越王勾践,后来夫差又率军伐齐,伍子胥再次出言相劝,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,将伍子胥赐死,伍子胥临死前,让门客把他的眼睛挖出来,放到东城门上,他要看着越国的军队,是怎样攻进吴国的,这话传到夫差耳中,就把他的尸体投入江中,伍子胥被投入江中那天,正好是阴历的五月初五。伍子胥被赐死九年后,他的话果然应验,越王勾践带人偷袭了吴国,将吴国灭掉。
展开剩余64%伍子胥在吴国当官时,因为他为吴国的百姓做了很多好事,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,诗中提到姑苏城,就是他带人修建的。为了纪念伍子胥,人们建了胥王庙,在江浙一带,还有一个迎涛神的风俗,据说伍子胥死后化作了涛神,每年五月初五,世人哀而记之,故有端午节。
伍子胥死了627年以后,在公元143年,又是一年端午节,人们照例迎接涛神,曹娥的父亲曹盱(音xu)是个巫祝,巫祝类就是巫师,在祭祀活动中,曹盱掉进舜江,活不见人,死不见尸,嫦娥当时14岁,昼夜在江边啼哭,十七天后也跳入江中,又五日后,她的尸体,抱着她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。时任上虞县县令的的度尚,听闻曹娥事迹,就命他的门生邯郸淳作诔(lei)辞,并刻石立碑,表彰曹娥的孝烈,后人为纪念曹娥,把舜江改为曹娥江,1093年,宋哲宗还敕建了曹娥殿。
在民间传说中,曹娥是在阴历五月五日投江,因此端午节的风俗,就是为了纪念她。邯郸淳是当时有名的才子,是曹植的五友之一,他的诔辞写得非常精采,东汉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(音yong),曾去看过曹娥碑,但他去的时候是在晚上,他手摸诔辞而读,读完后在背的后面提了八个字: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,意思是说,表面意思是,这少女的事迹,实在让人伤感,这八个字隐含的意思,其实是一个谜面。
据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,当时杨修跟从在身边,见到碑背上题的字,曹操问杨修是否明白这八个字的意思,杨修才思敏捷,立即猜出其中的意思,曹操让杨修先不要说出答案,让他考虑考虑,他们又走了三十里路,曹操终于也想了出来,二人把答案写出,竟然完全一样,曹操看了哈哈大笑,并感叹他才不及杨修,并说和杨修相差三十里。
从上文可以看出,曹操之所走30里才解释这8个字的意思,是因为他没想出来,关于这八个字的谜底解释,杨修是这样说的:黄绢,就是有颜色的丝,就是绝字;幼妇,就是少女,于字为妙;外孙,女子也,于字为好;齑(音ji)意思是捣碎的姜、蒜等,都是些辛辣的调味品,臼就是捣烂姜、蒜的容器,齑臼连起来就是“受辛之器”,“受”旁加“辛”就是辤,辤就是辞的异体字。因此这八个字的謎底就是:绝妙好辞。
其实,《世说新语》上記載的,未必全對,因為曹娥的墓碑在会稽上虞,东汉末年属于会稽郡,三国属于东吴的地盘,曹操和杨修要从那路过,就是深入敌后,曹操一直占据北方,他根本没有机会,到吳國去看曹娥的墓碑。
发布于:天津市